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农业收入,如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一个是非农产业收入,如乡村工商业收入,进城打工收入。理论上,增加产量、提高价格、降低成本都是增加农业收入的途径。但实际上,产量的增加,只有在农产品供给短缺、价格不变甚或上升、成本不变甚或下降的情况下,才会导致农业收入的增加;而在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降或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产量的增加不仅不能增收,反而会减收。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出现过剩状态,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下跌趋势,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产品市场上的过剩状况将更加严重,价格下降压力将会更大。这种情况表明,在目前我国,增加农产品产量已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可取办法。就价格来看,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在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政策,且保护价格的水平早已超过国际上同类产品的价格,因而已不具有上调空间,而且,由于农产品供给过剩仍在加剧,价格下降压力日益增大,提高价格越来越成为不可行的选择,因此也不能指望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农民农业收入增幅的大幅度减缓,主要不是因为价格太低和产量不高,而是因为成本太高。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是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一个很有潜力的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关键是提高要素生产率,如土地的生产率(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的生产率(即提高单位劳动产量)。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单位面积产量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却远比发达国家为低。因此,降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目前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为什么比发达国家为低,就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不是由于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方式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目前中国的农地经营管理体制是不乏激励机制的,基本上是有效率的,而重要的是由于农地经营规模过小、机械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低不高、农田、水利、生态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过多。要提高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为此:
一、要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改革有碍于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以便实现过剩农业劳动力的分流。同时出台允许土地承包和使用权转让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转让市场,以便实现农地的集中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这样,会通过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规模效益的增加,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要增加政府用于农田、水利、生态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不仅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加入WTO之后,依据世贸组织关于农业条款对农业进行保护的可行选择。
三、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研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在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点应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推广应用上。为此,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上要注重地域适用性、资源节约性和经济可行性;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一项新技术被采用的可能性,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投入,并给以信贷支持,特别是一些投入较大,周期较长的项目,更需要信贷的支持;巩固和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试验示范站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试验示范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形式。它扎根农村,了解农民的需要和农民的接受水平、接受方式,是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一座桥梁。
四、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生产由其特点所决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产业。为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保护农民的利益,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十分必要。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早已成为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农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补贴,投保农民的作物减产35%以上,可以取得联邦保险公司很高的赔偿金额。这与灾害救济和价格补贴不同,既不违背WTO规则,又能起到保护农业的作用,是值得借鉴的。